目前分類:[寫手專欄] (7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靈感有時候有點像禁忌詞。靈感有時候是個負面的標籤,過分依賴,就代表你沒有在盡人為的責任,只等著靈感憑空降下,不勞而獲。

 

因此「我要去找靈感」「我沒有靈感」鮮少有人掛在嘴上。找靈感表示可以脫離日常生活,去旅行、去閒晃、去玩耍。沒有靈感是在宣稱,我做不出東西,是無法抗拒因素。「靈感」幾乎快變成「藉口」的代名詞了。

 

作為創意工作者,最希望呈現給人家看的模樣,就是認真工作、但是沒有賣命,得到的結果就比別人好。我們害怕別人覺得創作很輕鬆,但也害怕別人知道你拼死拼活之後,作品才不過如此。

 

因此「靈感」這種讓人類沒有主控權的概念,多數人不熱衷去談。

 

其實事實介於兩者之間。靈感需要等待,沒有辦法被控制,但是可以培養。創作不等於靈感。靈感是一種關係和自己的關係,要醞釀、要經營,不能強求、也不能放牛吃草。不時需要注意一下,自己和靈感目前的關係如何,並隨之調整,才是從這段關係中得到最多。

因此我不想定義靈感在創作中,占的比重多大,實際成分為何。我想觀察我跟靈感的關係。

邊緣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美國流行"fear-based thinking"這個講法。「以恐懼為出發點」這個邏輯,常用在心理及商業策略領域,例如過度自我防衛,或是策略太過保守。乍聽之下,只想揮手:「我不是任由恐懼主導的人。」實際上每天所做所想的細微處,在在顯示我們時常被恐懼主導。

問我做一件事的理由,我常會回答:「因為我怕。。。」現在回想,才發現這是一種恐懼主導。做事的理由,不是因為想要怎麼樣,而是因為怕怎麼樣。害怕不一定會發生的事、害怕一個想像、害怕一個困難,因而事先繞彎,或完全不採取行動,避免那個我所害怕的想像畫面。如果抽離恐懼主導,不要「怕」任何我剛剛說過的東西,那麼就是以意志為主導。那些嘴上說會怕的事,其實只是需要面對的不安或困難,並不是很重要,不足以構成做一件事的理由。脫離恐懼主導,就是告訴自己那些只是結果、只是摩擦,只需要面對,不需要怕。

邊緣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看著朋友被超時超量的工作,以及通勤壓力壓得眉頭深鎖,突然一陣恐慌。我待在家裡,自由安排時間,還算自由安排工作內容,沒人對我下命令,沒人付給我薪水。這種生活,真的對嗎?我真的有臉這樣生活嗎?

這種焦慮實在太多了。關於自由業、關於寫作生活、關於未來工作模式,我常常在慌張,反省思考。於是,我常常想把這方面的焦慮和壓力寫出來。我挺得意:把對未來工作文化的獨特體驗以及焦慮,都轉換成創作,轉換成作品!這也是工作。

寫作,真的是療癒和思考的最佳方式啊!人生有創傷,就寫出來,會比較好面對。心胸有怒氣,就寫出來,氣會消。不知道要怎麼說,就開始寫,會有蛛絲馬跡。有想法,就寫出來,找出論點的長處弱點。

人生可以用書寫來改善或治療的事情太多太多了,因此我每天都超級忙,心裡忙著盤算我該寫哪一件事。生活中的題材和靈感多麼豐沛啊!

我非常困擾,因為我寫不出多少東西。

大部分的時間,都被我浪費掉了。

怎麼浪費的呢?寫手作家,是最愛拖延的一種職業,連結文章作者Megan認為,是因為作家小時候很少在寫作遇到困難,長大後因而非常不願意面對自己在寫作上竟會遇到困難。因為小時候順利,總被稱讚聰明,所以他們以為聰明的意思是做事輕鬆,不是克服難關。即使願意開始寫,拖延的原因依舊俯拾即是。例如上面提到的靈感太多,不知道從哪個下手,於是需要先花時間,好好思考優序。

邊緣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Jun 01 Sun 2014 17:41
  • 怕書

像酗酒一樣買書,像害怕孤單一樣填滿對文字的寂寞。

浸泡在滿坑谷的書裡,年輕時會因為興奮而胃痛,現在因為戒慎而胃痛。我不再只是讀者,我還應該是創作者。時間飛逝,書越來越多了,自己的位置卻沒有變,心智還以為停留在以前的嚮往、享受就好。我早該創作架上這些東西,試煉自己、滿足自己、回饋前輩、回饋後輩。

現在買書的時候,已經不去面對會不會讀的問題了。買書並不只是滿足閱讀的享受,更像一種折磨,堆在眼前告訴自己,別人又前進了,社會又轉動了,你是不是還在滯留?

擁抱美麗的書,好奇未見的創作,拿世上的美好摩擦自己的存在意義,看會泛紅削平,還是會出血立起。

酗酒無法從根本解決寂寞與懦弱的問題。

借書、堆書、買書,無法從根本解決寫作與操字的問題。

質疑是寫手的血液,矛盾是血手的空氣。

 

邊緣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噢,所以你不是專門去寫一個人一個人的故事,比較像是fabric of the city。」她說。我猶豫了一下:fabric of the city? 好抽象的講法。

「嗯。確實,我們雖然去訪問一個一個人,也會貼他們的故事,但是我的書裡,不會著重在描寫一個完整的人,而是拿故事片段放進一個主題之中。我有點猶豫,只抽片段,就難以令人印象深刻。但寫的深入,就會太著重在那個人。」我說。

"What you're doing is not unlike Dickens." 她說。Dickens以前也是描寫生活百態,寫各種人的日常生活。他的小說,因為這些個人的生活而豐富、真實。

好的,那我會繼續採集各行各業有名無名各種人們的生活。也許可以用在小地方,也許可以用在大的故事。

「但有時候,我覺得很沮喪,因為我用人們看不懂的語言,寫關於他們的事情。雖然寫的是他們,但他們看不到,也無法融入。我寫的是他們,但反而跟他們疏離。」

「嗯。」她想了一下。「你知道Kipling吉卜林吧?」

我沒看過他的書,但我點點頭。

邊緣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如果沒有在寫東西,就像是沒有在思考或沒有在感受。

 

不持續書寫的感覺,有點像日復一日沒規律大便,然後腸胃漸漸卡住、消化機能卡住、思考感受機能卡住,漸漸超載。

會懷疑自己變白痴,腦容量變低了。

 

看到資訊,如果不自己用文字重新傳出,外界資訊還是會飄回資訊汪洋,不是我的。

產生文字是個天職。看完別人的,自己沒有做一些,就會空虛不知所措。

有的時候只是很散亂的隨便記記,隨便寫寫,沒什麼文學或知識價值,但那就像基本的呼吸一樣,會消除焦慮。

有的時候,怎麼寫都一樣空虛焦慮。因為產生文字是天生的工作,需要做出讓自己得意的成果。

如果我就只有這一個天職,卻怎麼也做不好,自我意識就越來越微渺,越來越自卑……自卑……自卑……。

 

文字工作不是愜意悠哉、風花雪月的事情,而是持續不斷的掙扎。每天掙一點尊嚴,說我活著,我有在運作。其他不是天職的工作,怎麼做,都無法維繫我這個人類的價值和尊嚴。

哎呀!一個字一個字,堆積渺小的磚頭。

 

邊緣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沒有在寫東西的每一天,都是痛苦。每天的思緒,像剝落的肢體殘骸;沒有寫出來的思緒,像是被塞回嘴裡的血肉模糊。腸胃很想吐、腦子也很想吐。

這是什麼爛狀況?不得不讚頌喬治歐威爾說得好:「所有的作家,都很自以為是、自私自利,而且懶惰成性。在所有可能的動機底下,隱藏著秘不可知的答案。」

就是因為那個懶惰成性,即使痛苦,每天還是沒在寫。

為什麼會懶成這樣?說到底還是恐懼所驅吧。主題沒構思好寫不出來,不想面對很爛的作品,不想浪費力氣生產無趣的文字,不想寫出沒有意義的想法。算了,還是算了吧。明天會更好。

不過就是工作,有必要恐懼成這樣嗎?

這份工作的唯一同事,就是文字的大海。這份工作,是把衣服剝光光,與全世界坦承相見。這份工作是掏心掏肺、不畏恐懼的示愛。這份工作是翻遍腦漿,希望自己的邏輯、判斷和價值觀,能發揮那麼一點兒作用。這份工作的結果,跟自我存在的價值是融為一體的。

每寫出個爛東西,自己就是個爛人,自己就推翻了自己存在的價值。實在很難不去恐懼。

但正因如此,沒寫出東西,自己就不存在。

每當停止動筆,就是在流放自我到虛無地獄。

雖然順利的懶惰了,但是不工作是個無止境的惡夢。

「藝術家非得要拖到不工作的痛苦,超越工作的痛苦時,才會乖乖去動工。」~ Art & Fear 作者:David BaylesTed Orland

為了避免虛無的痛苦,就得抗拒恐懼。不如就先認清,創作一堆不好的作品是理所當然的。「藝術工作不是端出一個又一個完美的作品,而是大量的創作,讓好的作品有機會出現。」人類早期的藝術,沒有那麼強烈的自我意識跟價值,而是接受創作的慾望,不斷的呈現各種可能性。

雖然現在的時代,很難把作品的價值跟自我的價值劃分開來,但認清那永無止境的本質,也算是令人鬆一口氣,心情平靜。

 

在泥地爬行、總是得不到心境的安寧、跟自己企求生存的許可,這是有沒有在工作都會攪成一團的掙扎面貌啊。只有不斷的做出來、拉出來,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寧,然後,馬上又會推翻自己,回到痛苦狀態,就這樣繼續吧。

只有「繼續」才是快樂的來源。

 

邊緣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