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靈感有時候有點像禁忌詞。靈感有時候是個負面的標籤,過分依賴,就代表你沒有在盡人為的責任,只等著靈感憑空降下,不勞而獲。

 

因此「我要去找靈感」「我沒有靈感」鮮少有人掛在嘴上。找靈感表示可以脫離日常生活,去旅行、去閒晃、去玩耍。沒有靈感是在宣稱,我做不出東西,是無法抗拒因素。「靈感」幾乎快變成「藉口」的代名詞了。

 

作為創意工作者,最希望呈現給人家看的模樣,就是認真工作、但是沒有賣命,得到的結果就比別人好。我們害怕別人覺得創作很輕鬆,但也害怕別人知道你拼死拼活之後,作品才不過如此。

 

因此「靈感」這種讓人類沒有主控權的概念,多數人不熱衷去談。

 

其實事實介於兩者之間。靈感需要等待,沒有辦法被控制,但是可以培養。創作不等於靈感。靈感是一種關係和自己的關係,要醞釀、要經營,不能強求、也不能放牛吃草。不時需要注意一下,自己和靈感目前的關係如何,並隨之調整,才是從這段關係中得到最多。

因此我不想定義靈感在創作中,占的比重多大,實際成分為何。我想觀察我跟靈感的關係。

事實是,有些狀況,就是會讓我靈感紛飛。

我喜歡外出工作,到咖啡店裡。在有些人眼中,這可能太過閑情逸致,只是為了感官享受的藉口。或者,將工作成果歸咎於環境,是不嚴肅看待工作的藉口。

當然不同人,有很多種喜歡在外工作的原因。

事實是,我進到一個有人群、有咖啡香的環境,就會精神一來、靈感紛飛。即使不說是靈感好了,許多想法、知覺、及感受都被放大,神經變得敏感,感受力倍增,會想起許多曾要動筆的事情,也產生很多說故事的脈絡,開始連結各種思緒片段。

在那幾分鐘之間,彷彿許多體內生物被放生,令人眼花撩亂,我則趕快開始捕捉每個美好的念頭,把握機會將他們實體化,寫出來。

但偏偏,每次當我捕捉一個念頭並記下來的時候,其他念頭就開始消失,等我完結一件事,起身要捉其他念頭,就發現,其他的想法已經都不見了。我忘記了。

就好像剛剛擾亂一洞穴的蝙蝠,啪啦趴啦趴啦的好精采、好嚇人呀!在新舊交替的想法中,專心補抓到一位之後,想回頭捉別人,卻發現一切又已到黑暗之中。靜悄悄的,看不見生機,感受不到動靜。思緒們,又藏回黑暗之中了。我又回到之前停滯的狀態。


觀察自己

幾分鐘的差別,就是變化中、與變化後的差別。從變動中、警覺中的狀態,變成習慣與平靜。在記錄第一個念頭的時候,我就已經回到線性前行的狀態、順著慣性走的狀態了。

停滯是件嚇人的事。這時候,可以靠人為力量就可以前來支援。我既然已經知道自己順著慣性在走,就不想緊抓著剛剛已經記下來的事情,繼續mindlessly被慣性思路擺佈。與其無腦的寫下去,我也可以故意開始寫剛剛發生的事情,回溯剛剛經歷的事情細節,創造環境,也許剛剛產生的想法又會現身。

我也不必繼續懊惱失去的靈感。根據這樣的經驗,只要能夠一直遇到刺激,就能夠一再擾動腦海中那個巨大的黑暗洞穴。

我觀察到,自己這麼依賴刺激,這麼容易回到慣性。這是現階段的特性。以前不完全是這樣,以後應該也不一樣。既然依賴刺激,我就不想批判自己對變化的需求了。需要換環境,就趕快換吧。需要關起電腦,和陌生人打交道、聊些沒有結果的天,就花時間去吧。想要挑戰後悔的可能,就去嘗試吧。

即使我和靈感的互動,還不那麼順手,但我會繼續觀察,自己和妳的關係。我們之間,還是會繼續變化的。

好了,打完一篇一開始很有靈感、結尾卻不甚滿意的文章,我要繼續去下一個地方了。

 

 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邊緣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