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歷史中,有幾位重要的靈視者,記錄他們與精靈界互動的故事和經驗,成為後人的導師與參考,包括作家Robert Kirk(1644)、A.E.(G.W. Russel,愛爾蘭,1867)、William Sharp(蘇格蘭,1855),以及介於傳說與歷史人物的Thomas the Rhymer(蘇格蘭,13世紀)。
有名的不是William Sharp,而是Fiona Macleod。這位女作家在十九世紀末以濃烈的克爾特背景小說而聞名,直到她過世以後,人們才發現,Fiona Macleod和自稱是她經紀人的男人William Sharp是同一人。不少讀者和評論家大受打擊,但他為什麼要這麼做?Fiona Macleod純粹是一個筆名嗎?還是他的雙重人格?抑或他的精靈伴侶,還是其他人格?
愛爾蘭流傳著精靈伴侶(Leanan sídhe)的民間傳說,這一類精靈尋找人類愛侶,如果被人類拒絕,精靈就得委身其奴役;如果人類愛上了他,人類就成為其奴役。人類將以生命作為代價,換得精靈絕奇的美與靈感,因此得到精靈伴侶的人,多半體弱多病且早夭,但有驚人的創作。William自幼多病,且對大自然有超群的感受力,喜愛作詩愛鄉野,對上帝基督則不盡信,參與異教運動如黃金黎明及克爾特復甦(因此與葉慈有往來,儘管葉慈推Fiona之作卻不喜William)還以一個女性身分發表情緒豐沛的創作。這樣的故事,後人當然引以為精靈伴侶的實證故事而津津樂道。
但是以Fiona Macleod為名發表的著作,是William自己的創作?是精靈Fiona的創作?是為生命中其他女人的創作?還是William寄託在這個第二人格上產生的創作?寫的事情是真實?夢境?平行世界抑或其他經驗?
William的妻子Elizabeth Sharp撰寫的回憶錄,從旁為他側記了他的一生。
Elizabeth和William是表兄妹,從小玩在一起時就私定終身。William生於1855年蘇格蘭鄰近Glasgow的城市Paisely。父母對其管教不嚴,既擔心他衰弱的體質,也擔心他不能謀生。他曾經多次逃學,也漸漸察覺自己感官與靈性敏銳,跟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,因此在他樂觀的本性中也學會沉默。他大學時去學法,但最是鑽研英國文學與民間傳說,因為在這些跨越時、地的文學中,他得到支持,曉得自己對傳統信仰的懷疑不是沒有根據,也曉得有更寬廣的世界觀值得他去追求。熱愛草木動物地理的他,漸漸發現自己志不在科學,而在文學:他想成為詩人,寫出關於大地之母的一切。但是在William的父親重病過世後,他也被送去澳洲養病。在那裡他見識了迥異於英國的乾燥狂暴大自然生態之後,卻也毫不留戀的回到英國,面對職涯與債務等種種人生現實面。
William不喜現實生活的種種束縛與瑣事,在23歲時遷居倫敦,從不發表他自認稚嫩的詩文作品,但毫不猶豫的持續寫作,因為他要踩著那些不成熟的作品,以到達成熟的境界。他認識未來的妻子Elizabeth的朋友,因而緩慢展開了他的交友圈,開始參與文人間的交流,影響他最大的莫過於第一位亦師亦友的Dante Gabriel Rossetti。在不到三十歲時,他陸續結交文人朋友,也透過Rosetti等人的評析和引薦,刊登了幾篇作品。
待續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