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為什麼需要找出自己想做的事?

不這麼做,幫助你的人會越來越少,你眼中的不公平會越來越多。


矽谷有名的創投單位,在一個近距離場合被丟了這個問題:「我們都已經在世界的創業首府矽谷了,還是碰不到你們這些創投人,請問我們到底要怎樣打進去?」

本來期待聽到具體的建議,想不到仍是老生常談三部曲:多去那些很startup的咖啡店工作、多去co-working space、多參加meetup。忍不住覺得,這果然還是得慢慢往上爬的圈子,而且失望──大家都愛炫耀矽谷創業這麼盛、機會這麼多、人心這麼開放,卻不會強調,這些機會要花多少時間磨、這些開放的人心要從多少無疾而終去磨。

發言人有帶到,「當然啦,不可能你來了一週就變成Mr.Popular」廢話,有多少人以極端的不勞而穫為目標?「確實,不管你去哪裡找人、去聊天,都需要花時間,有恆心。」有恆心這說法,還只提到一次。但這根本是重點所在吧。

雖然失望,不過聽也從外地來找機會的朋友一講,卻發現,這種曖昧其詞的回答反應了現實狀況,也就是「沒親自體驗過,每個答案聽起來都很曖昧;體驗過了,就發現也只能這樣回答」。

因為,如果要整理出一個邏輯,就只有那一個大方向。實際的情況是,每個人遭遇都不同,沒人知道你的機會會什麼時候來。來找機會正如其名:是在找機會,是在電子雲機率雲裡面撞來撞去,每一次都是無疾而終的機率最高,要中獎就只能增加分母、增長實驗時間。

實際花時間下去,才漸漸體會「堅持下去」才會影響結果。

過程那麼長,也許不免懷疑,為什麼他就愈得到幫助他的人?我就遇不到?

 

這也要看你自己是多強的著力點。沒有穩固的著力點,別人使不上力。

雖然這是長期的與機運抗戰,但如朋友所說,共通點就是「和對方有可以互相幫忙之處」。

你有準備好跟別人要東西嗎?你有準備好可以回饋的東西嗎?

朋友來打滾好幾次,終於慢慢摸出這邊的環境和邏輯。這一次,機會來了!卻剛好,準備沒比得上這一次的機會。所以,接下來就強烈的以這個機會的門檻,為努力的方向,繼續尋找周遭資源的幫忙。

 

敢開口,就可能要得到,這個因果不是白目無法擋,而是開口別人才聽得清楚你需要什麼。別人才能判斷他幫不幫得上忙。他才能判斷你們的關係是否適當、有力。

我自己的狀況太多了,模稜兩可,不好意思,要也可以、不要也可以。就像沒有摩擦力一樣,許多人、事和機會就過水無痕了。

如果可以清楚說、可以用力說,我在努力的是這個、我想要的是這個、我在找的問題是什麼,你就是一個穩固的著力點,人家是輕鬆推你一把、或與你同近退,都是件樂事。

如果說不清,找人合作幫忙的動機都是「我也不想啊」「幫個忙啦」「我也不知道」連自己都騙不過的話,做事的能量就不斷滾下坡下坡了……。別人沒有信心、沒有理由協助你。不對,根本是愛莫能助。你把他們的路拆了。

羨慕那些有信念、逼著自己齒輪不動轉的人。找到那個非做不可、可以堅定的告訴別人的事情。單想著自己好不好,或單想著我是怎麼被人用的,似乎都有點死胡同。記著跟人互動的結果、也可以說是宇宙力量的流動,也許可以讓人更有信念、更有能量、更容易興奮。

希望能意識到這些小小的循環,一直去找自己該做、想做、不做不行的事情,小步小步去滾快樂人生的巨輪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邊緣空間 的頭像
    邊緣空間

    邊緣空間

    邊緣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